首页

>一线快讯

用“心”解难题——白水洋镇白水洋办事处驻村联户干部王天平破解35省道拆迁难题纪事

时间: 2007-08-27 00: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盛夏,35省道白水洋镇东山段进入拓宽建设的高潮。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路段施工进展顺利,力争今年10月建成通车。面对宽阔的路基,东山村老党员王曰林对记者说:“这段路拆迁工程是块‘硬骨头’,它曾一度拖了我市境内35省道复线工程建设的后腿,是驻村联户干部王天平用‘心’把它啃了下来,才有今天顺利施工的场面。”
    说起王天平,当地的干部群众都会竖起拇指称他为“做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将心当作一把‘钥匙’,再难的工作,都必须去做,必须做好。”王天平如是说。
    35省道白水洋镇东山段拆迁是全线最复杂、最难啃的“硬骨头”。东山村有300多户,其中有32户、52间房屋要在这次道路建设中拆迁,这也是该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拆迁。由于对拆迁赔偿、安排地基方案存在误解,导致东山村大部分拆迁户存在抵触情绪,虽经各方共同努力,但拆迁进展非常缓慢,拆迁工作成了当地第一难。
    为破解难题,白水洋镇党委、政府决定派一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东山村驻村干部,王天平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他就走访了东山村所有的低保户、残疾人,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当了解到王永国、王荣跃、王伟等三位残疾人行走困难时,他就立即与镇民政办联系,迅速为他们争取到了3辆残疾人轮椅,解决了他们走亲访友的难题。看到王献福家因病致贫,王天平马上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为他争取到了困难补助金,解了王家的燃眉之急。从此,东山村的群众把王天平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随后,王天平主持召开了东山村拆迁户会议。由于群众对评估价格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样的拆迁政策不符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无论王天平怎样解释,他们还是听不进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像这样的会议王天平先后共召开了20多次。王天平还带着相关拆迁政策文件走访拆迁户,对他们进行逐条解释,既讲35省道建设的重大意义,又讲“因为要拆迁,村里的道路一直没有硬化,晴天泥尘漫天飞,雨天到处是烂泥,如果大家僵住不拆,村道将无法畅通,就是山上的杨梅摘下来也难以运输,会给全村生产生活都带来不利。”
    王天平一次次的解说,说到了村民们的心坎上,冰释了大多数拆迁户心中的“疑团”。王天平对拆迁政策的详尽解读和利弊分析,使拆迁户的“心锁”开始松动。
    随后,王天平又趁热打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即使上门坐冷板凳也一次又一次地“厚着脸皮”与拆迁户推心置腹地交心,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王天平晚上不回家,节假日不休息,嘴皮磨破了,鞋底磨平了,拆迁户终于逐渐对他产生信任和理解。在他的努力下,32户拆迁户中做通了29户。这进一步增强了王天平的工作信心,王天平连自己都感到奇怪,不知哪来的这么多使不完的劲。
    余下的3户“钉子户”,王天平继续做工作。可余下的“骨头”更难“啃”,4月的一天,王天平去做一户“钉子”拆迁工作。已经去了五六次,却总是吃闭门羹。王天平心事重重,吃饭时都心不在焉。妻子问他:“怎么了?”王天平说:“碰到‘钉子’户了。”妻子说:“这家和老朱关系很好。”王天平一拍大腿说:“对啊,叫老朱帮助做工作,准能做通。”王天平饭未吃完,放下碗筷就走了。
    老朱是一个性格耿直的汉子,开始时他认为拆迁补偿偏低,要去上访,经王天平多次登门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多次召开家庭会议,做其家属工作,最终做通了老朱的思想工作。老朱说:“以前涉及重点工程拆迁时,往往在墙上写一个‘拆’字。像王天平这样坐下来与农户讲政策、讲大局,倾听群众呼声的很少。他三番五次到我家做思想工作,我再也不能执迷不悟了。”为此老朱舒心地将两间房屋拆了。他还成了东山拆迁工作义务宣传员,并一起帮助王天平做“钉子”户思想工作。
    老朱说:“在王天平努力下,东山村拆迁矛盾迎刃而解,拆迁也拆掉了干群之间的隔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