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纪委向市管领导干部
推荐廉政建设文章之七十
按语:当前,全党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突出问题,看似党内的事,实则全民的事。
“党风”和“民风”有一个共同的连接点,就是“家风”。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说的就是家规、家风的重要性。我国反腐倡廉进入攻坚期,正家风更应成为我们的正本清源之举。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尤应正确把握家风、党风、民风、国风的关系,让那些我们共同信仰的真善美,坚守的道德,珍爱的传统,追求的理想,共同地组合起来,构成今天中国社会中最强大的力量、最珍贵的情感基础和最坚实的发展动力。本期特选登几篇关于家风的文章,让我们大家都能从自身做起,传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共塑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形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家风:不该被遗忘的“财富”
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有“富二代”回答家风是“不啃老,不坑爹”;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家风是“不怕吃亏”;有天津市民回答家风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有航天员回答家风是“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家风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是否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是否每个家庭都有家风?
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规矩,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训,是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追溯历史,不管大家小户,大多十分重视家族成员对这些规矩的遵守和执行。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在百种以上,“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今天,家风的指引和约束作用日渐弱化。过去介绍男女朋友,人们总喜欢问上一句“家教如何”,如今恐怕更多地被“收入如何”、“可有房车”所代替;过去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丑不可外扬”,如今一些家庭为房、为钱打破头的“官司”甚至会闹到电视上,让全国人民帮着评理……诸如此类,人们似乎越来越不在意家风的意义和力量,越来越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的家风”。在金钱和物质面前,家风的价值似乎被不少人抛诸脑后。
今天,我们当真不需要家风了吗?
从央视报道中被采访对象透露出的种种家风不难发现,这中间涵盖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准则、与人相处的“哲学”。“不啃老”,告诉人们要自力更生、凭本事奋斗,不当“寄生虫”;“不怕吃亏”,告诉人们不要为丁点儿利益争先恐后甚至鱼死网破,要懂得宽容和大气;“踏实做人做事”,更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揆诸现实,多少富家子弟、官员子女不仅啃老而且骄奢;多少人因为不想吃亏,争名誉、争地位甚至可能为争一个公交车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为了赚钱快、走捷径,而制售假冒伪劣的商品……当然,这些事情的发生不能全部归罪于家风、家教的缺失,但试想,如果依然有严格、质朴的家风,如果一些人曾经不止一次地被父辈谆谆教诲,上述事情发生的概率会不会减少一些?
家风,是家庭、家族的事情,关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品行,同时家风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风做派都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人的言行最终也将成为他人评价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试想,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告诉、要求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今天或许不会有这么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这么多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这么多无人敢吃又不得不吃的食品;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告诉、要求自己的孩子“退一步海阔天空”,今天或许不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纷争、诉讼和拳脚相向,不会有那么多戾气和浮躁;如果每一家庭都告诉、要求自己的孩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今天或许不会有那么多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腐败官员。
从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才是他们的第一个学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家风家教的缺失,导致一些人走向社会之后容易失去底线,作出一些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家风缺失,世风日下。
当诸多人为了金钱和利益不断忙碌、奔波,当经济发展的指标和数字愈发光鲜、漂亮,不该忘记,家风仍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财富和力量。“家风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核心价值传承得怎样,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传统美德是现代家风根基
家风俗称门风。家庭是人的第一环境,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社会栋梁往往成长于家庭苗圃之中。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常态任务。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同样,家庭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价值追求。是为子女留下万贯家产,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重要标志。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句留传后世。李克强总理对政府官员也有着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当官即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职业要求决定的,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事实表明,家财越多越有可能滋生懒惰心理,扼杀创造精神,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说,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才能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给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安详。
“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行为准则。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勤于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防止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骄气。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的。要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适时为子女创造一点贫穷,使他们真正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
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党性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而从,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家风”可正源头清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家风构成了其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常常是父母给孩子补齐了这一课。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家风是很重要的一环。曾国藩常年在外,却以写家书的方式,将其淡泊名利、只求儿孙读书明事理的观点达于后辈。在今天很多人忙于工作、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时,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深思。也许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乃是人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在慨叹一些不良现象时,纠结于不正之风的源与流时,正家风也应成为我们的正本清源之举。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尤应如此。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爱儿女,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溺爱、偏爱、错爱。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什么都肯干,拉关系、走后门、傍大款,搞权力寻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面对子女违法乱纪,有的还要利用权力进行干预,妨碍司法部门秉公办案。有的对子女婚事大操大办,甚至动用警车开道,耀武扬威,招摇过市,收礼敛财,影响恶劣。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玷污了领导干部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读来对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仍然有很重要的启示。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后,毛泽东把他送到农村和工厂接地气。新中国刚成立,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毛泽东力改旧习,喜事简办,将自己1945年重庆谈判时穿的大衣作为礼物送给新人,并风趣地说:你们结婚了,我很高兴。可我又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们。这件大衣送给你们俩,略表我的心意。以后岸英白天穿,晚上你们俩盖,也算我送了礼物给思齐了。
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在读大学时,有几次周末要回家,自己打电话要车接。刘少奇知道后很严肃地告诉她:你不能再要车了。我坐车是工作需要,你给汽车库打电话不合适。回家路远不能走,坐电车和公共汽车不一样吗?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的李先念,不许孩子经商。他的女儿李小林说:我爸爸要求我们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要当官,不要赚钱,更不要出名,把工作做好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儿女是父母的镜子。于党、于国、于家,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正好家风,在教育并管好子女上带好头。把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必能滋养好的作风、政风与民风,促进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态环境。
徒留“家风不再”的感慨
自古文人重家风。家风林林总总,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就体现了这一点。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却很少被提起。在种种“神回答”中,虽有调侃,但也见其式微。
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其言下之意是,家风大多充满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社会现实常常是“老实人吃亏”。有声音称,当下社会除却成功别无信仰,而且为了成功可以抛弃一切。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太累了,甚至难有出头之日。但必须看到,这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不会延续只会削弱。而且,我们处在同一条船上,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做社会责任的“逃兵”。这种责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证。
也有人讲,家风向来是大户人家事,与一般百姓关系不大。这是一种误解,文人重家风,但家风并不只是文人事。有关庭训家教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著作中。在《孟子》《韩非子》等专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教经验的记载和论述,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专门的《颜氏家训》,随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家训”问世。近现代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更是让人普受教育。许多人家,虽然没有专门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由此也构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
还有人讲,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家庭单元的缩小化是一个趋势,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风存在的意义。这些年来,有关富而不贵,以及“富不过三代”的话题,为有些人焦虑为有些人乐道。这同样可以从家风上寻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质、钱财,而贵是指素质、教养。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一生。
更有人讲,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讲家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四风”很重要,休戚相关、互相影响,还可以在中间加上“家风”。虽然不能无限扩大家风的重要性,“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可能有些绝对。但换一个角度看,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却是正确的。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拾起来,最腻味的是先争论大用小用,最怕的是在争论中不用。
别让家风也成为“一阵风”,徒留下“古风不再”的感慨,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风。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家风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有利于涵养好的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
附录:
《颜氏家训》 教子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曾国藩家书》语录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终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亦无怕者,自然悠悠矣。
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
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
务须推诚相待,同心协力,以求有济。
大约选将,一是打仗坚忍,二是说话有条理,利心不可太浓。
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
引用一般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文士之自命过高,立论过亢,几成通病。
大约礼貌宜恭,银钱宜松,背后不宜多着贬词,纵不见德,亦可以远怨矣。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
总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
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轻兵,少用重兵。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一曰不入是非之场,二曰不入势利之场。
凡军气宜聚不宜散,宜忧危不宜悦豫。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中共临海市纪委宣教室整理推荐)
201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