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专栏

品黄沙狮子,悟勤廉之道

时间: 2025-01-10 15:35:31   来源: 宣传教育室   

黄沙狮子又称上桌狮子,是临海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北宋年间起源于临海市白水洋镇黄沙垟一带而得名。它产生之处是手艺人的谋生手段,而后衍变为重要民俗活动之一。自形成以来,黄沙狮子历经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漫长岁月,在历史的兴衰中砥砺前行,虽几经沉浮,却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代代传承,绵延至今,成为临海文化传承的鲜活见证与闪亮名片。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黄沙狮子历经千载却至今仍保持着如此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细细探究,它始终坚持 “立德、砺身、归乡”的理念,将民间武艺与舞狮表演巧妙融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惰。在砥砺前行的新时代征程上,黄沙狮子所承载的勤廉因子,值得每位党员干部细品其中真谛,汲取奋进力量。

以德为先,是黄沙狮魂长传之首要准则。黄沙狮子始终秉持 “舞狮先习德” 这一质朴却又极具深意的教育理念,倡导舞狮之人务必以礼相迎,绝不恃武逞强伤人,更不可陷入争名逐利的漩涡。每一位投身其中的舞狮者都深谙,若缺失高尚品德的有力托举,即便练就了一身超凡技艺,也恰似空中楼阁、无根浮萍。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德” 更是安身立命、从政为官的根基所在。在工作中,党员干部恰似舞台上的舞狮者,施展拳脚的过程中难免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与考验,唯有将清正廉洁的道德准则深深融入血脉,坚定不移地把人民的切身利益置顶,时刻牢记心中有民、肩上有责,面对权力的诱惑坚守底线、面对利益纷扰不为所动,方能让清廉之风在工作生活中闪耀光芒,化作指引前行方向的璀璨灯塔。

舞武一体,是黄沙狮艺长兴之立身之本。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内含叠罗汉、桌上倒立、仰仆翻等绝技。从最基础的站桩、踢腿、翻腰至演绎狮头、狮尾的精细动作再到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无一不是用汗水与坚持浇灌而成。在这精彩呈现的背后,是舞者们对卓越技艺的不懈追求,团结协作的顽强坚守。党员干部亦当深刻汲取舞狮者的精神力量,对标舞狮者的奋进姿态,沉下心来、稳住耐性,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攻坚克难,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长才干、增本领、壮筋骨;在团队协作中凝人心、聚合力、促发展。再者,党员干部亦需领悟舞武一体蕴含的刚柔并济智慧精髓,尤其在党风廉政建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当发挥“刚”的震慑力、“柔”的感召力,对于越过底线、违法乱纪行为,坚决打击、绝不姑息;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引导、筑牢防线;对于被诬告陷害、犯错跌倒干部,澄清正名、暖心回访,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驾护航。

雅俗共赏,是黄沙狮韵长流之独特风华。黄沙狮子造型慈眉善目、威而不怒、美观大方、色彩丰富,所用材料多就地取材,整体色彩上多采用大红、中黄、翠绿等对比强烈、色距较大的色彩形式,用黑、白、粉等色彩点饰和过渡,并绘制上各色纹样,形成色彩鲜明强烈、乡土气息浓重的本土特色,使得这种表里俱美的民间艺术深深扎根于肥沃的乡村美学土壤中,与当地百姓的传统审美观相吻合,可谓雅俗共赏。党员干部在担当奋进的过程中,亦应从中汲取智慧,兼顾 “阳春白雪” 与 “下里巴人”。一方面,要志存高远,以先进文化熏陶自身,对标楷模事迹,不断攀登精神高峰,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则需俯下身子、融入群众,用百姓熟悉且喜爱的家常话语阐释政策方针,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解决群众的 “急难愁盼”,让每一项惠民政策落地有声、执行有质,汇聚起党群同心、携手奋进的磅礴伟力。


返回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