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8 17:05:36 来源: 宣传教育室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时代浩荡征途、高质量发展的严格要求、不同岗位的实践标准,年轻干部亟需不断增长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发展变化。但是,有的干部却陷入“躺平”的温床或“侧卧”的投机,消极避责、趋利而动,不断侵蚀着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年轻干部要不断强化三重自觉,以“钉钉子”之韧转化压力之重,以“硬钉子”之刚击穿恐慌之困,以“钉魂”之纯破除得失之惑,方能在时代洪流中锚定方向、破浪前行。
“钉钉子”之韧,是穿越压力之重的持久定力。年轻干部初入基层,面对“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的客观现实与回应民生期盼的核心任务,容易陷于事务主义的泥沼,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疲于奔命、浮于表面。年轻干部要善于在事务的毛线团里理清最重要的线头,发扬钉钉子精神,在千锤万击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比如,贵州青年许蕾在化屋村脱贫攻坚战场,将石漠化致贫的沉重压力,反复锤打为黄姜种植、苗绣产业、乡村旅游的多元创新路径。钉钉子精神,绝非机械重复的蛮力,它蕴含智慧与策略,我们不仅要钉得准,精准识别事务核心,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直击要害,还要钉得深,始终沉下心,在化解矛盾、守护民生的实战熔炉里深扎根须,让青春在攻坚克难中淬炼为钢筋铁骨。
“硬钉子”之刚,是击碎恐慌之困的坚实内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年轻干部的专业能力如果跟不上实践要求,便会“钝钉遇硬木”,啃不下硬骨头、接不下烫手山芋。破解之道,正在于锻造自身如“硬钉子”般过硬的素质,这是将本领恐慌转化为“破茧之跃”的强劲动能,更是从容应对一切未知挑战的底气所在。比如,浙江“千万工程”中,年轻干部在驻村笔记里记录方言习俗,在民情地图上标注急难愁盼,将“书本里的方法论”转化为“田埂上的方法论”,在实践淬炼中不断补齐工作短板,练成攻坚破难的金刚钻。年轻干部在面临工作中的急难险阻中,要始终锤炼自己,在知行合一、学干结合中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素质的波段式上涨,持续锻造担当作为的铁肩膀和硬脊梁。
“好钉子”之纯,是涤净得失之惑的皎皎明镜。当“付出回报失衡”的困惑与“进退留转”的焦虑交织成迷雾,部分年轻干部的价值罗盘开始偏斜—或沉溺“避责式躺平”的泥淖,或游走“趋利型侧卧”的夹缝。作为对比,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张连印将军退休后扎根荒山二十载,将得失计较转化为百万树木的生态账本;“时代楷模”黄大发带领群众绝壁凿渠三十六年,把个人荣辱融入后人福祉的长远考量。年轻干部必须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郑重承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不断校准执政为民的价值坐标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解决群众所急所盼中彰显个人价值。
钉钉子之韧,是穿越风浪的航舵;硬钉子之刚,是劈波斩浪的锋刃。年轻干部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以韧劲深凿不懈、以刚性淬锋不折、以魂纯明心见性,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乐做一枚击穿“躺平”迷障、锚定江山未来的时代钢钉,为民族复兴的大船始终行稳致远贡献一份力量。